一、区域基金概况
截至2017年底,全省13只区域基金(余杭、柯桥、金华、绍兴、舟山、嘉兴、丽水、诸暨、台州、温州、城西科创、衢州、浦江)规模合计235亿元,已出资到位159.2亿元,其中:省产业基金承诺出资87亿元,已出资到位57.2亿元。除城西科创大走廊基金由省创新强省基金出资外,其他12只区域基金均由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出资。据统计,13只区域基金已参股子基金及直投项目(过董事会)87只,区域基金对外认缴合计106.26亿元,占区域基金总规模(235亿元)的45%;已出资55.76亿元,占区域基金已到位资金(159.2亿元)的35%;区域基金累计投资实体企业项目落地354家。
二、绩效考评情况
2017年11月-12月,在各区域基金开展自评的基础上,公司委托投中和清科绩效考评小组实地走访考核了省产业基金出资设立的13只区域基金。基于省里确定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基金运行绩效”、“子基金运行绩效”、“基金管理机构履职情况”、“特殊情况说明”四个维度,对各区域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情况、投资进度及落地效率、投资省内企业情况、社会效益、管理制度建设、投后管理、汇报反馈等内容开展评价打分。
(一)考评排名
13只区域基金可分为3个梯度,其中:余杭、柯桥、金华和绍兴为第一梯度;舟山、嘉兴、丽水和诸暨为第二梯度;台州、温州和城西科创为第三梯度;衢州和浦江于2017年新设,成立时间较短,无投资业绩,暂不列入梯度划分。
(二)取得成效与存在问题
2015年以来,各区域基金在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地方支柱产业,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力支持嘉兴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丽水古堰画乡小镇,舟山自贸区建设,金华新能源汽车项目,绍兴三花集团、精功集团、万丰奥特等企业并购项目,台州星星家电转型发展,诸暨菲达环保产业链整合项目等一批地方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落地,有力提升各地龙头企业的财税贡献水平和促进就业能力。
经本次绩效评价发现,13只区域基金认缴规模一般为10-20亿,鉴于市县级层面股权投资行业发展水平、资源引进平台有限,区域基金整体呈现与认缴规模相比投资进度缓慢、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缺乏专业化人才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度建设有待完善与规范、优质项目储备来源存在局限性等问题。下一步,需要结合中介机构的绩效评价结果及建议在区域基金规模安排、规范运营、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调整完善。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与传统金融及产业资本合作
区域基金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与传统金融、上市公司产业资本的合作与交流,拓宽募资渠道,多元化资金来源,为政府产业基金运作对接更丰富的产业项目资源,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计基金投资收益模式,以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加入,充分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省内“八大”万亿产业加速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浙江省创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完善基金运作机制加快投资进度
首先,各区域基金应引入子基金让利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在投资进度、退出收益方面设置让利及绩效考核指标,激励子基金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加快投资进度;其次,在区域基金管理人员上,将区域基金委托于地方投资平台或专业市场化机构进行管理,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将管理机构利益与区域基金利益进行绑定,将有利于提升区域基金市场化运作水平及投资效率;最后,在区域基金的宣传推广上,加大区域基金的宣传推介及资本对接活动力度,以吸引更多行业优秀的基金管理机构。
(三)强化项目开发能力,凸显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
当前区域基金的投资项目大多来自业内人士推荐或依靠政府自身资源,项目获取渠道相对较为局限,主动的项目搜寻和项目拓展尚不足。下一步,各区域基金应进一步拓宽项目开发渠道,与当地开发区、金融办、孵化器、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上市公司等建立密切合作,建立项目资源库,成立项目信息平台,进一步突显各区域项目资源优势及产业特色,以便发现及投资更多优良投资标的。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投资团队整体项目开发能力,聚焦于特定投资领域,进行深耕细作,从而提升项目投资进度。
(四)提高投后管理水平,优化基金绩效考核体系
在投后管理方面,各区域基金应从资源对接、引入资金、调整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入手,引导专业投资机构及被投企业加强与当地产业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企业项目等合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区域基金退出方面,应更多借鉴采用市场化原则退出制度和保障投资收益,通过细化章程和合伙协议中的退出期限、退出条件和退出方式,明确让利方式,强化可操作性,保障政府资金安全;绩效考核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标准及绩效结果应用,在现有考核指标基础上,加强对基金“募、投、管、退”各关键环节,包括带动后续融资、新增专利/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社会效益、基金收益、创新指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同时可新增经济绩效指标,从内部收益率IRR、投资回报倍数指标方面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