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的重要举措。浙江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聚力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为抓手,对2018-2022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从更长的周期、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范围研究预算和资金安排,切实将政策、项目和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财政规划(2018-2022年),实现了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实质性探索和有效破题,使财更好地为政服务,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
一、主要做法
(一)凝聚共识、协同推进。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车俊书记和袁家军省长多次听取专题汇报,提出明确要求,浙江省财政厅根据省领导要求,对研究提出的2018-2022年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反复迭代、不断完善,并主动与部门沟通对接,最终确定方案,实现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形成政策合力、资金合力和工作合力,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得到省领导充分肯定。
(二)全面评估、科学测算。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及年度计划,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做好经济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财力分级管理框架,遵循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以及与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的要求,充分考虑国家有关政策调整对收入的影响,以2018年为基期,按照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增幅,对2019-2022年全省和省级预计新增财力进行科学测算。
(三)主动对标、梳理整合。聚焦聚力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对现有财政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重构财政政策体系,安排了2018-2022年重点支出政策。其中,保留政策49项,强化政策47项,整合47项政策后设立21项政策(减少26项),新出台政策12项。
(四)强化统筹、优化结构。根据2018-2022年财政收支政策安排方案,对五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进行综合平衡。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调整四项财力性政策。统筹的财力除保基本运转支出外,全部集中用于服务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也就是用于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这一中期规划。2018-2022年,省级财政统筹用于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资金占省级支出比重达到60%以上。
二、主要特点
(一)精准聚焦。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的目标,聚焦聚力"三大攻坚战""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八大万亿产业"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研究确定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项,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盘子,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二)绩效优先。按照"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将绩效管理贯穿中期财政规划的各方面,强化绩效目标管理,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并将其作为省级预算项目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按照"花钱有绩效、浪费必问责"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资金管理机制,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三)存量增量并举。坚持"增量优方向"和"存量调结构"相结合,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优化增量财力支持方向,调整存量财力支持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实现资金流与业务流、决策流、信息流融合。
(四)省市县联动。坚持全省一盘棋,合理划分省与市县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提高省级财政的统筹能力,更好发挥省级财政政策和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充分考虑调动市县积极性,带动市县对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项增加投入、同向发力、联动发展。
(五)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明晰公共财政运行边界,找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综合运用PPP、政府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手段,吸引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进入相关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三、主要体会
浙江率先实质性突破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是财政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更是财政部门提升站位、主动作为、彰显作用的重要机遇,有五方面的体会:
(一)把"财为政服务"作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对新时代财政预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俊书记到浙江工作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用在刀刃上。袁家军省长强调财政资金使用必须体现精准绩效的要求;预算编制要实现资金流与决策流、业务流、信息流的融合贯通。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财为政服务"的意识,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推进到哪里,财政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提前谋划、精准服务、精准保障。
(二)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凸显了绩效管理在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中的重要地位。面对资金需求与财力可能这对永恒的矛盾,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要突出工作重点,依据重大改革和增支事项重要性排序优先选择。克服惯性思维,大胆创新,加快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安排与绩效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着力改变政策碎片化、资金"撒胡椒面"等情况。
(三)把"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作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重要法宝。
统筹当前和长远,科学预测财政收入,合理确定一个时期的财政收支政策和重大项目资金安排,并根据当年中心工作,对政策体系年度间的资金安排进行调整,实行逐年滚动管理,构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将中期财政规划与年度预算编制相对应,按照五年财政规划中的年度资金安排计划,再根据每年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新的决策部署以及各部门履职对财政保障的新需求,对支出安排作一些调整,然后综合集成,使预算编制更加精准高效。
(四)把"全省一盘棋"作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协调方法。
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需要研究分析各项财政收支政策、统筹财力配置、防控财政风险,这要求省内各级各部门协调推进。通过开展"上门服务至少一次"等活动,主动掌握部门贯彻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工作举措及其对财政保障的需求,使资金流跟着党委政府的决策流和部门的业务流、信息流走。同时,通过督查考核等措施,加强对省内各地、各部门的督查和考核,压实、压紧市县主体责任,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行动坚决、措施有力、绩效突出的,给予激励。
(五)把"财政规划落地生效"作为中期规划管理的重要抓手。
财政规划要落地生效,规划必须转化为政策、资金和项目。一要将已经明确的政策落实到预算上。编制年度预算要主动对标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突出重点,优先保障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实施,确保"有钱办事"。二要将已经明确的资金落实到项目上。加快政府产业基金2.0版实质性运作,聚焦"四大"建设、八大万亿产业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精准搜寻优质项目,充分放大财政杠杆的乘数效应,确保"有项目花钱"。三要将已经明确的措施落实到行动上。对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等已经明确或者开局的重大部署,要对标总目标和年度目标,逐项抓好落实,确保"措施能落地"。
下一步,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动此项改革,要求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对未来几年财政收支进行统筹安排,形成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中期财政规划。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年度中一般不新出台减收增支政策;同时,健全和完善财政政策中期评估制度,强化结果应用,对实施绩效不明显的财政政策建立及时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