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在当今中国创投圈,你不认识这些上古神兽尚情有可原,但是你要是不知道一匹西方神兽,那可就是大大地落伍了。
这匹象征着圣洁、勇气、高贵的独角兽俨然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强心针,那么当人人都在谈论独角兽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独角兽"企业是一个资本市场上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Aileen Lee在2013年11月份提出来的。借用"独角兽"这种传说中的神兽来指代这种非常罕见的企业:"2003年起建立的,基于美国的,在公共市场(上市企业)或者私募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软件公司"。
十年内,十亿美元, 这是最初对独角兽的定义。
那为什么近几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独角兽受到如此热捧呢?这恐怕又要从更早说起。
从2000年开始,以搜狐、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中概股相继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引发了美国风投对中国市场的投资热情。将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新兴市场,美元基金之间互相接盘推高估值,又把这些公司带回到美国资本市场,从而使美元基金赚的盆满钵满。
2004年6月,硅谷银行组织了包括红杉、凯雷、红点、经纬创投、NEA、KPCB、DCM等25人美国知名风投团队前来中国考察,称为"美国VC中国行"。数据显示,2005年,在中国从事创投业务的境内外机构共募集40亿美元新基金,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新高,这也让2005年成为美元风投的中国元年。
当时几乎所有有名的投资案例都是美元基金的成果,与之相对应的人民币基金生存和发展环境恶劣,资本退出渠道不畅,连深创投这样的国内巨头都走到了悬崖边缘。
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中概股也随之受到重挫,而国内随着中小企业板全流通的实现,包括同洲电子、远光科技在内的人民币投资项目取得了高额回报,人民币基金的力量稳健发展,及至2009年创业板的开设,国内资本市场无论从退出收益还是从政策支持来看,都成为最佳的退出途径。这也推动了人民币基金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在此情况下,原来操盘美元基金的管理团队掉头开始募集和运作人民币基金来投资项目,也正是他们引进了"独角兽"这个舶来概念,而他们的运作思路跟当初并无太多不同,都是寻找和创造风口,用资本的力量来推动和塑造"独角兽"。这种打法也能塑造出真正的独角兽,诸如蚂蚁金服之类的知名企业,但更多的却培养和混杂了一大批"伪独角兽"项目。
"十亿美元级"这一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正使得许多创业者、投资人和普罗大众陷入了无意识的集体狂欢, 好像只要你有好的想法,看起来靠谱的团队,融到了资,拿到了估值,你就已经创业成功了。这样的伪独角兽文化酝酿出了一些只想走捷径,走"绿色通道"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我们通常会将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形态区分成平台驱动型和技术驱动型,而美元基金的打法,可以说是资本驱动型。通过熟练的资本运作,支撑企业迅速发展扩张,实现估值目标,这样的估值,是否是整个资本市场认可的估值?我看不一定。而这些独角兽企业所谓的核心竞争力,脱离了资本的托举之后并不能形成坚不可摧的竞争壁垒。
这种玩法,只能说我不跟,非我所能,非我所愿。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家政策对于独角兽企业是非常友好的,从十九大的政策指引,到上交所等机构的规划出台,我国市场的发展目标已十分明确:推动"独角兽"成长,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新兴产业支柱军团。客观来看,此类政策无论对于相关产业或是金融机构都是极大利好,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推动高价值内容发展,将助力我国金融结构改革,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全球竞争力。
这时候更要求我们投资人有去伪存真的眼光和信念,时刻坚守投资的本质,不能被估值泡沫裹挟。我们谈独角兽这一命题时,不是说要用资本的力量去安上一个神圣的银角,而是要发现一匹真正的独角兽并悉心陪伴他成长。
怎么做?
当你总是浅尝辄止,远远地观望着马群的时候,你只能看到那些已经长出角来的神兽,你永远也无法在庞大的马群中辨别出那匹还没有长出角来的幼兽。即使你侥幸猜对了,每天往来梭巡,看起来异常关心,实际上却不愿意住在马厩与它同吃同睡,同甘共苦,熟悉马性,跟随他一起成长,总有一天这匹独角兽会把你远远地甩在身后。
我相信中国有这么多的细分行业,只要是天花板不太低的行业,前三位一定是独角兽,十亿美金早就过了,这就是已经长出角的独角兽,人人都看得到,他们跑赢了时间、跨出了边界,这时候比拼的是投资人自身实力和谈判能力,看你能否追上他,征服他。
而我们投资人着眼的是未来,是价值,是持续的成长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找到那匹还没有长出角来的独角兽?
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必须有行业专注度,有深刻的理解和观察,行业是不是属于高速发展期,企业能否领跑行业?或者说传统行业中的企业是否有创新力去驱动行业变革和发展,影响行业运行,甚至改变运转方式。
如何陪伴独角兽成长?
必须花时间花心思做好投后管理工作,深刻理解其成长路径,帮助其克服其中的阵痛,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感情,最终我们可以和独角兽并肩驰骋,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挑战。
我们不能被现有的独角兽概念限制住想象空间,必须冷静反思,摆脱独角兽这一头衔依赖,回到投资的本质去谈独角兽,不限于行业,不限于估值,抓住独角兽的核心价值所在。